十万人赛唱"花儿"场面绝了 这种曲调何以"遗"响千年

原标题:【走进定西非遗】唱开花儿透心甜——走向世界的岷县二郎山花儿会

二郎山花儿会最早源于岷县的祭神赛会,据考证其形成时间为明代,以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的规模最大。祭祀当天,群众赛唱“洮岷花儿”,赛会参与人数达十余万,场面极其热烈。所唱“洮岷花儿”,分南北两派,除了具有音乐价值和即兴演唱价值外,歌词的文学价值也极高,大量运用传统的赋、比、兴的修辞手法。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,是研究岷县社会发展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宝库。2006年5月“二郎山花儿会”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。

唱开花儿透心甜——走向世界的岷县二郎山花儿会

郎佐民

农历五月,正是山花烂漫的时节,岷州大地惠风和畅、绿意盎然。田间麦子扬花、青稞抽穗、当归飘香……

洮河从青藏高原西倾山麓静静地流出,一路掀浪吐玉,千回百折,经过许多支流的汇集,水势波澜。流经岷县,遇见闻名的“二郎山”。

二郎山是千里岷山的起首处,高峻陡峭,从这里极目四望,县城新貌、山川民居,尽收眼底,大有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之感。右侧是碧波荡漾水色涟漪的叠藏河,左边是日夜不息奔流涌动的洮河。两条河流在二郎山眼前交汇,似银色的玉带绾结,形成两水夹一城之势。水绕城郭,山水相伴,生态宜居,和谐共生。

岷县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深厚,自然资源丰富,被称为“茶马古道”重镇和陇上“旱码头”。这里不仅是中国当归之乡、中国洮砚之乡、中华诗词之乡,更是享誉世界的花儿之乡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歌考察采录基地……

说二郎山闻名遐迩,不仅因为这里是红色文化的胜地,更是艺术的山峰、“花儿”的摇篮。

“青柳垂丝夹野塘,农夫村女耕田忙。轻鞭一挥芳径去,漫闻花儿断续长”。从明代高洪的《古鄯行吟》可以了解到,二郎山花儿早在明代就已成型,这也是关于花儿最早的文字记载。

时光变迁。花儿在传承中历久弥新、绽放熠熠光彩。

进入五月,二郎山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。天空蔚蓝明净,阳光明媚醉人,满山绿荫如盖,歌声此起彼伏、接连不断……走进这里,就步入了歌海盛会。

花儿因地域而得名,以其质朴敦厚、明快生动、意蕴深厚、演唱豪放的特点而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枝奇葩。它传唱于岷山洮水之间,从山野坡上,从地头塄埂,从农家小院飞出,漫过山头、冲破云霄,让人们如醉如痴流连忘返,使日子光美鲜亮活色生香。

曲调自由舒展的二郎山花儿,表现了岷州山川宏阔的气势和西北人粗犷的胸怀。花儿的曲调分“扎刀令”和“两怜儿”。“两怜儿”起腔因以“啊”字打头,又名“阿花儿”,意味隽永,悠扬婉转,悦耳动听,流传分布在县城以北的几个乡镇。而“扎刀令”又名“啊欧怜儿”,它以县城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,高亢粗犷,热烈豪放,如山风野火,撩人情怀。花儿歌词运用传统的赋、比、兴修辞手法,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,是生于斯、长于斯的人们用心血浇灌的艺术之花和生命旋律中最欢美的乐章。

事实上,在岷县的每一寸土地上,“花儿”与生长在大地上斑斓多彩的各种花儿一样。在这个季节,迎着五月的阳光雨露,恣意生长,精彩绽放。伴着乡间耕作的汉子、田间薅草的农妇、山梁放羊的牧者、路上走亲的热心肠,他们一直用这种独有的方式纾解劳动的困顿,打发寂寥的时光,表达各自的爱憎情怨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心声。

花儿会来临,自然是当地人们一年中最热闹、最重要、最激动人心的时刻。年迈的老奶奶蹒跚着小脚,年轻的媳妇精心装扮,多情的汉子备足盘缠,满心欢喜地走进花儿会场。他们甚至丢下田间还没有锄完的洋芋、没有拔完的麦田杂草或者手头的针线活路,穿戴光鲜,然后呼朋唤友,成群结队,毅然踏上通往花儿会场的道路。在二郎山巅的山坡上,在浓荫遮盖的绿树下,在亭台楼阁的一角,他们不约而同,抖开嗓子,把流传了千年、经久不衰的花儿尽情歌唱。

二郎山在花儿声里陶醉,开颜阁敞迎八方宾朋。

对一座县城来说,它今天的光鲜亮丽或者过往的沧桑荣光都弥足珍贵。红色故事、长征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,永远滋养着岷州大地。今天,经过合理规划和改造提升,二郎山脚下的叠藏河两岸已建设成人们休闲娱乐的沿河风光带。宽阔美丽的长虹桥横卧河面,“叠藏长虹”的美景闪亮在人们的视野。漂亮整洁的河岸、潺潺流水绘就“世界花儿·多彩岷州”的美丽画卷。傍晚来临,人们漫步在河两岸,在一片错落有致、远近互衬的灯光海洋中穿梭,体验小城独特的夜景,感受花儿带来的无穷魅力。花儿见证和承载着二郎山厚重的民间文化,为当地群众及远方游客送上一道乡土文化大餐,同时也成为亮丽岷县的一张城市名片。

一场细雨落下,满山遍野的葱茏映满眼帘。

一朵白云飘过,此起彼伏的花儿在岷州大地荡漾。

千年一曲唱花儿,花儿一曲传千年。二郎山花儿会,位居全县花儿会之首,在大小四十余处花儿会中,不仅参加人数众多、内容丰富多彩,而且盛况空前,花海歌潮、车水马龙。花儿演唱融汇物资交流、十八路湫神祭祀、文艺展演等名目繁多的活动,一浪赶一浪,一年赛一年。如此狂欢节把人们对花儿的无限热爱尽显其中,花儿之乡人民伟大的创造性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此凝聚,花儿无穷的魅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岷州大地逢盛会,五月花海遍地开。花儿会场人山人海,歌声缭绕,歌手被歌迷们团团簇拥在草地或石头上、遮阳的大树下,或放歌直抒胸臆,或对唱尽展风采。他们用婉转动听的歌喉、生动朴实的语言,歌唱生产生活、歌唱甜美爱情、歌唱党的富民政策。置身其间,你会被这五月岷州大地上特有的花香所陶醉,亦会为这洮河两岸出口成章、妙语连珠、勤劳智慧的人们折服。试想,他们在辛勤劳作之余,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花儿会场,用素朴的歌声宣泄生活的酸甜苦辣,在难得的休闲时光里抒发直抵人心的绝唱,那是何等惬意的事情。

“啊——

五月十七二郎山,

不唱花儿心不甘。

娃们引上门嫑看,

心宽宽儿地浪两天,

不是过了没时间。”

据说,西部歌王王洛宾青年时从北京辗转来到西北。一天他无意中听到小旅店的老板娘在唱当地花儿。热情奔放的民歌,被她唱得百折千回,王洛宾听得如痴如醉:西北音乐如此美,还去什么巴黎……

没有名利的羁绊、没有身份的约束。也许,对于花儿歌者,唱花儿才是一年里最引以为荣和无比自豪的事情,在这期盼已久的花儿会场,迎来酣畅淋漓通宵达旦的高亢对唱,自然是再开心不过的了。

(哎欧,我的人)洮河边里洗麻线,

(哎欧,洗麻线,我说)脱贫攻坚人人赞。

(哎欧,人人赞,你看)山乡处处换新颜,

(哎欧,换新颜)和美乡村看岷县。

……

花儿的根在民间,歌手在民间。花儿歌手的传承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,他们对于花儿的挚爱生来具有,对花儿如生命般诚恳,如此自由的歌者,自然给我们许多启发。我曾参与地方花儿活动十多年,从二郎山花儿到乡镇规模最大的木场滩花儿会,亲历并见证了花儿的兴衰、发展和崛起,也与花儿结下了许多的不解之缘。

花儿会上,一个小伙与中年妇女在赛唱,小伙唱道:“红漆油了一把伞,尕阳怜儿你是花儿行家唱的攒,我问你一场大雨多少点,多少时间把河下满”?中年妇女接着唱道:“原打回话原来了,红漆油了一把伞,你问我一场大雨多少点,我是小学生么程度浅,这个嘴还真不敢谝,我倒问你洮河根子深么浅,洮河身子长么短,一河河水舀几碗,你按(量的意思)河水我数点”!你来我往的即兴对唱,在周围歌迷的哄笑声里,小伙因肚里没词无言以对,竟甘拜下风,随后悄然离去。

多年前,在中寨镇木场滩的花儿会上,一个年轻媳妇在独唱,她的几个伙伴搭音,其嗓音如天籁、似山泉,清脆婉转、悠扬悦耳。唱词是《十二月牡丹带古人》,高亢动听、情深意切的腔调有着直击人心的魅力,会场掌声不绝。循声走近去拍照时,她却用手中花伞遮住面容,声音也戛然而止。此情此景就像小孩捕捉正在草丛里鸣奏乐章的蟋蟀一样,双方都有点不知所措。同行的伙伴嚷闹着晚上再来听她的花儿,谁知天不遂人愿,那天晚上却因为一场倾盆大雨的降临,使一切美好的期盼化成泡影,留给人些许遗憾。

岷县城里二郎山,

唱开花儿透心甜。

十天九夜口不干,

词如清泉即兴编。

有人说,唱花儿是花儿歌手对艰苦生活的一种调剂,是他们劳累之余生活重压下的一声叹息,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。无论是台上竞赛还是草地上不露面的抒发情感,花儿是岷县人之魂,表达的是一种文化自信。花儿歌手以歌代言,倾吐心事,互诉衷肠,憧憬未来。她们最初的愿望不会变,心底里的真情不会变。树荫下、小溪边、山坡上、马路边,成群结队的歌手展开嘹亮的歌喉,“扎刀令”“两怜儿”弥漫其间,飘荡在洮河上空,拂进了人们的心窝。

“五月十七二郎山,袒胸裸裎人万千。少年都是谁家子,一声姊妹一声怜。”又是一年花儿会,岷山洮水间到处飘逸着山花的芬芳,被赋予灵动的生命意义的花儿,携带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来,五彩缤纷的花事就在眼下,多彩岷州的图景次第铺展。

二郎山花儿,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,正阔步走向世界、走向未来!

(新定西)